找到相关内容112篇,用时7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楞严经》与禅宗思想

    《楞严经》一名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。《楞严经》,全名《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》,10卷,唐般刺密帝译,大正藏第19册。本书论即主要依据此本。  “首楞严”是得的“三昧...痴人犹戽夜塘水”。此段经文,坦荡砥平,不立孤危,却禅机超妙。 在敷座宴安之后,经文接着叙阿难至外地行乞,遭摩登伽女诱惑,几将破戒。如来感知,遣文殊师利以神咒往护。阿难返回问他当初为什么跟从自己出家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51952655.html
  • 介绍大乘佛教

    平等的法性、真如。   (3)为之真理,同臻佛之境地,必须修菩萨行。六波罗蜜就是修行的主要内容,十地是主要的修行过程。   (4)众生皆有佛性,皆能成佛;众生自己也要确信自己有成的可能。  ...的前生而言。而大乘佛教则认为即使未得授记的凡夫,也由于发菩提心,而得称‘我是菩萨’。因而大乘的菩萨观念系依‘信’而起。‘你是菩萨’的授记,必是由给予。因此,大乘菩萨根据对的信仰,而产生自己是菩萨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55452736.html
  • 心识与轮回

    华严、真言、禅等宗,西藏宁玛、萨迦、迦举等派密法,皆从的功德潜在于众生身心(“如来藏”)着眼,以一绝对心——如来藏心、心真如、心实相、自性清净心、佛性、心性、心体、真心、真性、阿摩罗识、净菩提心、...自内”——亲自体验。此心本来不生不灭,即是涅槃,圆证此心即名为。因为众生无不以此心为自心体性,所以都有成的本钱和可能性(佛性),故曰:“一切众生皆有佛性”(《涅槃经》)甚至还可以说:一切众生本来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20453814.html
  • 唯识学——转识成智的理论和方法

    同样有能力证。因为佛法的真理是实证的,因而就具有可操作性,如果我们仅仅通过意识云认识,还远远不够。所以在禅宗的修行里,要我们在“不思善、不思恶,一念不生”时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。为什么要“一念不生”...问题,一般说来有三身,即自性身——法身,受用身和变化身。受用身有自受用身和他受用身之分。自受用身是的境界,不为十地圣者见,唯他受用身能被十地圣者了。   vairocana,译音毗卢舍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20753817.html
  • 从长寿经的真伪谈起从长寿经的真伪谈起

    诵持本经并依之忏悔修持而取得灾消病除等殊胜效果的例子,这岂是伪经能达到的效果?本经的功效也得到了一些有修证的大德现量境观察的肯定。信、解、行、是学的不二次第,学佛人最终一定要落脚在修证上,修证...、顿困,已奄奄无生气”以及大乘佛法已梵化、天化、鬼神化的观点,并推广其实质是将佛教世俗化的“人间佛教”理念。其实大乘佛法是亲说的殊胜佛法,早已被龙树、无著等大菩萨及历代祖师详述和亲,在此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32353890.html
  •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(4)

    到死的经过)乃是的“生身”;死了以后(即入无余涅盘),“生身”没有了,但不能说就没有了,得的真理,所说的言教,即理与教通称之为“法”的,仍然存在。有“法”在即有在,因此,说以法为身,谓...,因此只能说二者不相离,而不能说为一体。这里所说的不相离,也就和《维摩经》中讲的佛土一样,同一佛土,见不同,见为净土,众生见为秽土。这是由于能感之业有染有净,只感之果同在一处不相离而已。  ...

    吕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51856400.html
  • 楞严经与禅宗思想

    楞严经与禅宗思想  《楞严经》一名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。《楞严经》,全名《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》,10卷,唐般刺密帝译,大正藏第19册。本书论即主要依据此本。  “首楞严”是得的“三昧”三摩提,即将心定于一处的禅定状态。本书言“楞严三昧”,专指《楞严经》深妙玄微的、带有禅悟色彩的义理、机趣。《楞严经》阐明“根尘同源、缚脱无二”之旨,并解说三昧之法与菩萨之阶次,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22560359.html
  • 唯识学--转识成智的理论和方法

    。  学就是转染成净、转识成智的过程,这也是佛法不同于哲学的区别所在。虽然哲学也讲到本体,但只是停留在分析认识上。而佛法阐述的宇宙人生的真相,是佛陀在菩提树下亲的,我们只要如法修行,开发出自身的无漏智慧,同样有能力证。因为佛法的真理是实证的,因而就具有可操作性,如果我们仅仅通过意识云认识,还远远不够。所以在禅宗的修行里,要我们在"不思善、不思恶,一念不生"时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。为什么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62860605.html
  • 太虚大师三教关系论与人间佛教

    佛教,并为之倾注了全部的心血。   至少在1915年,太虚大师便开始了人生佛教的提倡。他说:   佛法是的一切法实相,及众生可以由之到诸   法实相的方法。同时,在的方面为证法,就...   佛法的高度深度。故居人间而人依止的一切法,一切众   生,不能深切明彻。其超人之三界天人,三乘之圣者,菩萨   境界,及究竟之境界,皆未之闻也。   人生的价值,固然应以保存人性为基,...

    许颖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30065149.html
  • 太虚法师著:中国佛学(1)

    ,同时又可以看出众生,心、的相通。  佛性以下和众生界以上,是所说的教法。这些教法,一方面是的法,一方面是就众生的机宜和接受的可能性施的教法。图中的佛性,即是众生可能接受佛陀教化的可能性。...机宜而施设的。  以上将图表作了一个概略的说明,下面再详细地分开来讲。  大乘以为本:大乘法即自证法,亦即依佛本愿力以教化众生的法。所以只要说到大乘法,就应本之心境为本质。《法华经》上说:...

    太虚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44665237.html